首页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黑海通史研究”项目组研讨会顺利举行

时间:2025-07-28 浏览: 作者:



2025718日下午,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黑海通史研究”项目组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文汇楼C217会议室举行。项目首席专家、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国家民委环黑海研究中心主任李秉忠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赵旭黎教授、周厚琴副教授、忻怿副教授、杨松副教授、孙坚副教授,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讲师龙沛,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谢一平等项目组成员以及世界史专业部分硕博士研究生参加了研讨会。

项目首席专家李秉忠对项目总体进展、下一阶段攻关方向、整体规划与分工作了说明。李秉忠指出,项目研究跨学科特征明显,不仅因应我校近年来聚焦三海两亚,加快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新要求,在迅疾变迁的国际格局背景下,同国家的战略需求也高度契合。自项目获批以来,在项目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围绕该项目开展的科学研究、咨政服务、智库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工作均取得不俗成绩。下一阶段,在加快项目最终成果主体——《黑海通史》(多卷本)写作的同时,要加强对环黑海区域的主题性研究,如黑海文明的整体性研究、世界主要大国的黑海战略或政策研究、边界与边疆研究、帝国比较研究、军事学视角的研究、历史教科书研究等;强化对环黑海区域国家的田野调查;提升咨政服务质量;将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为教学资源,打造以《世界历史文献选读》为代表的标杆性课程;切实提高集刊《土耳其研究》办刊质量等。

会上,课题组成员汇报了各卷写作进度及核心问题,还讨论了《土耳其研究》编辑出版情况及未来规划,以及计划作为项目精品成果之一推出的黑海史译丛的翻译出版事宜。与会的课题组成员分别以近来重点关注的研究焦点为主题进行了学术汇报与交流。

龙沛以从农牧共生到陆海竞合:黑海地中海区域文明兴替的地缘机制与历史启示为题作了发言。他对黑海地区历史上的南北关系和农牧关系进行了阐述,探讨了地中海帝国与南俄草原帝国之间三种关系模式的典型案例、生成逻辑及历史意义。黑海地区历史上大型游牧帝国对于维护黑海地区的和平交往做出了积极贡献,而理解地中海帝国与南俄草原帝国关系模式的核心,在于判断黑海开放或封闭需求对于维系两种帝国统治的不同意义。农牧合作共生是黑海历史上南北关系的主流,但近代以来陆权大国对海权的过度追求同样造成了黑海地缘政治的极化和对抗。

赵旭黎的发言题目是《黑海百科全书》与《扎波罗热与黑海哥萨克人在哈吉贝伊和敖德萨(1770-1820年代)》。他介绍了有关黑海历史的两部著作的主要内容。第一部是莫斯科国际关系出版社2006年编辑出版的《黑海百科全书》,主要编者以俄罗斯学者为主。该书涉及历史类的词条大约占三成,对近代以来黑海地区历史的解读带有明显的俄罗斯中心主义特征。第二部是乌克兰科学院学者萨波日尼科夫和萨波日尼科娃合写的专著《扎波罗热与黑海哥萨克人在哈吉别伊和敖德萨(1770-1820年代)》(敖德萨,1998年)。书中利用众多首次公开的一手历史文献,研究了乌克兰的扎波罗热哥萨克和黑海哥萨克在敖德萨地区(哈吉别伊是敖德萨建城之前该地的旧称)历史中发挥的作用和地位的问题,书中附有52份档案文献(共占约150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忻怿以“‘世界岛边缘地带视角下黑海区域的地缘政治意义及其大国竞争反映为题作了汇报。他指出,面对洲级强权俄罗斯崛起,20世纪初麦金德代表英国抛出海洋文明遏制欧亚大陆单一霸权兴起的地缘战略理论即世界岛学说,黑海区域在其中属于心脏地带向内新月区过渡的关键支轴;世界岛学说指导了英俄就所谓东方问题的长期博弈,支配了英国干预苏俄革命、选择二战第二战场、怂恿美国投身冷战、赞许美国核力量驻扎东地中海的核心逻辑。进入20世纪40年代,美国地缘战略家斯皮克曼通过发扬世界岛理论而进一步重视心脏地带外侧权势中心崛起的威力,开创边缘地带学说并深刻形塑美国二战规划和冷战遏制思想,黑海区域在其中进一步成为海洋文明围遏边缘地带强国崛起并控制世界岛心脏地带资源的关键屏障。在其影响下,自美国干预苏俄革命到激发冷战的土耳其海峡及伊朗危机,自美国在南缘构建阻断苏联渗透边缘地带的北层国家联盟,再到美苏围绕黑海长期海空摩擦,环黑海区域扭结世界岛心脏地带和外层边缘资源的独特地缘价值,确立了其在欧亚大陆西缘形塑大国竞争走向的根本战略地位,现实主义博弈而远非自由理想主义统合的事理逻辑将长期刻画环黑海区域治理与互动主线。

杨松的汇报主题是区域安全视阈下黑海经合组织的源起、机遇与桎梏。他提出,黑海地区是地缘政治竞争的焦点,凭借其战略位置、丰富的经济资源以及重要的海上通道,成为大国争夺影响力的关键地区。冷战结束后,黑海经济合作组织(BSEC)应运而生,旨在应对后苏联时代的经济和政治挑战。该组织旨在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与政治稳定。然而,尽管其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但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成员国之间的竞争和区域安全形势的变化。成员国的战略考量、彼此的竞争利益,尤其是与外部大国的联盟关系,再加上区域安全紧张局势,构成了该组织成功实现目标的重大障碍。

谢一平的发言主题是外高加索的文明十字路口——格鲁吉亚的田野调查报告。他于2025226日至35日对格鲁吉亚开展实地调研,旨在为外高加索及黑海地区研究提供一手资料。调研选取第比利斯、姆茨赫塔、巴统三地,通过参观博物馆、考察历史遗迹与边境口岸、访谈学者、当地居民及在格中国人等方式进行。第比利斯体现多元文化交融,姆茨赫塔见证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的角色延续,巴统展现与土耳其的边境互动及在黑海经济圈的地位。访谈涵盖经贸、旅游、教育、文化等领域,反映中格合作及文化差异。调研存在语言障碍、时间不足等问题,总结出语言能力、多元信息渠道、历史语境对区域研究的重要性,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孙坚以毕苏斯基与海间联邦’”为题作了发言。波兰国父毕苏斯基是现代波兰复国的主导人物,其地缘政治核心思想是建立海间联邦Intermarium),即在波罗的海与黑海之间建立由波兰主导的中东欧联邦或同盟体系,依此抗衡东部强邻苏联和西部强邻德国。作为波兰民族主义者的代表人物,毕苏斯基在一战后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及强力的军事战争,为波兰复国获取了领土上的优势。因为无法获取两海之间立陶宛、乌克兰等的支持,海间联邦无法从思想层面变为现实,由此体现的是一战后在中东欧出现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浪潮受到国际局势和民族力量的双重影响,波兰的实力与协约国的支持均不足以支撑海间联邦的实现。

周厚琴的发言题目是《斯基泰史》与17世纪俄国对古代黑海历史的认知与建构。她认为,17世纪俄国史学家雷兹洛夫(А.И.Лызлов)的著作《斯基泰史》对于古代中世纪黑海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该书将斯基泰作为一个广泛的历史地理概念,用以指称历史上活跃于黑海北岸及南俄草原地带的诸游牧族群。其内容时间跨度宏大,上溯古希腊时期的斯基泰人,下及1217世纪的蒙古人、突厥语民族及鞑靼人等,展现了欧亚草原游牧文明绵延的历史图景。作者广泛借鉴并系统整合了西欧(以波兰为主)和本土的史学成果,首次系统研究了欧亚游牧民族与斯拉夫民族的关系,并提供了对多元史料的批判性分析与地缘政治视角的历史解释。雷兹洛夫试图证明并强调俄罗斯民族在抵御游牧势力扩张中的关键性贡献,并积极呼吁与欧洲基督教国家结成同盟,共同对抗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以解放被统治的斯拉夫民族同胞及巴尔干地区的基督徒。此外,俄罗斯学者认为《斯基泰史》标志着17世纪末俄国历史编纂学的一个关键转折点——逐渐从中世纪基督教编年史所秉持的神意论史学观向近代实证主义历史科学方法论转型,有力推动了俄国史学的近代化转型。

本次项目组研讨会起到了促进内部交流与协作、凝心聚力、为项目研究指明前进方向的作用。下一阶段,项目组将进一步激活研究潜力,增强学术生产力和影响力,为项目的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提升我校区域国别学学科层次和核心竞争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研究话语体系砥砺奋进。